- 通知公告
- 活动报道
- 个人风采(获奖人员)
- 单位展示(团体会员)
夏宜平 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2015年4月
男,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4年生于安徽安庆,1985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大学生物系,1990年硕士毕业于原浙江农业大学,1999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晋升副教授,2006年晋升教授。目前任浙江大学园林研究所所长,园林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园艺学会球宿根花卉分会副会长、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等。
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生理调控与景观应用。主要涉及球宿根花卉和杜鹃花等园林植物的种质资源与创新、栽培生理和生物技术,在国内较早开展园林花境、花园营造的植物选择与配置研究。发表各类论文200篇,其中SCI论文35篇;主持编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各1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4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5人,博士研究生8人,联培博士后出站2人。2016年获“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在球根花卉领域,在国内较早开展郁金香、百合的鳞茎发育生理研究,并积极倡导种球国产化自繁,早年利用浙江高山冷凉地气候条件构建种球繁育技术体系,2004年获浙江省成果鉴定;较早系统地研究郁金香、百合、石蒜等鳞茎发生与发育进程的碳水化合物代谢,并从蔗糖、淀粉合成酶活性和植物生长延缓剂诱导等来探讨鳞茎发育规律与化学调控途径;近年来,结合浙江特异性种质资源巨球百合和不同球型石蒜属植物,建立了离体小鳞茎发生与发育研究体系,初步构建了遗传转化体系,并综合运用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手段,挖掘鳞茎发生及发育的关键调控基因并进一步解析其功能。获国家基金、省基金资助各2项,已发表论文46篇,其中在BMC Genomics,Scientia Horticulturae,Plant Mol Biol Rep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5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6项。该领域系列研究为解析鳞茎发生与发育机制、缩短种球培育周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在宿根花卉领域,广泛搜集江浙地区野生分布的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资源,并利用本地资源开展鸢尾、芍药的抗逆育种。针对芍药冬季需冷量及鸢尾属植物枯叶期问题,以越冬期芽休眠相关基因筛选,分析调控芍药休眠解除、鸢尾生态休眠的关键基因与分子机制。已获国际登录的鸢尾新品种7个、芍药新品种1个,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近年在BMC Plant Biology,PLOS ONE,园艺学报、核农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该系列研究将为阐释江南地区宿根花卉休眠与常绿机理做出了理论贡献。